bim与装配式,强强联手 北京筑元bim咨询-凯发k8官网

欢迎来到北京筑元科技!
凯发k8官网
您当前的位置 : 凯发k8官网 > 新闻资讯 > 行业快递
bim与装配式,强强联手
日期:2017/8/22 访问:

    2016年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》文件,「装配式」这个词才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,为响应国务院的号召,各地区纷纷出台政策,在中国未来十年内,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要达到30%。当下最火的pc装配式,这个pc,就是precast concrete,预制混凝土的意思。在这个技术的每一个优点背后,都藏着一句潜台词,那就是:「在未来的理想状态下」。换一个说法就是,「在当下的一些技术细节问题被解决之后」,这些优点才能落地。

1.装配式设计

在装配式建筑发展先进的日本,设计院在出建筑图纸时,还会直接作出pc厂的构件加工图,在做这一步设计的时候,除了要考虑构件的种类越少越好,也就是所谓的「模数」,还需要考虑机械怎么生产,未来到现场的吊装点,模块之间该怎么连接,连接点的安全性能和防水性能,等等。

1503386074(1).png

而国内还有很多的项目,真的跟你想象的一样,施工单位拿着设计院出的建筑图,去进行二次深化,也就是把本来不是模块化设计的建筑,硬拆成装配式,究其原因,一是要凑装配率响应政策,二是因为懂装配式设计的设计院实在是太少了。

2.构件生产

在生产这个环节,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材料问题,绝大多数工厂多年处理的都是塑料、橡胶、钢铁这样的材质,而pc构件是复合材料,而且混凝土的性能是在养护中逐渐生长的。这种对时间和节奏的把握,对传统工厂是一项很大的挑战。

1503386141(1).jpg

另外,pc构件的生产需要很大程度的自动化,怎样开发出自动化的生产线是一个问题,生产线能不能低成本的灵活变化又是另一个问题——因每个项目的构件不一样,所以每个项目都要重新设计模具和自动化生产方式,这对工厂的设计优化能力和管理能力也是不小的挑战。实际上,目前能够大批量生产pc构件的工厂很少,成本也非常高。

3.运输环节

对于施工现场来说,吊装的次数越少、需要处理的连接点越少,当然就越好,但是划分的模块越少,每块也就越大。而在我国,货车总高度4米以上、总长度18米以上、总宽度2米5以上属于极限超载车辆,是不能上路的。

微信图片_20170822151636.gif

所以你看到国外整个房间都预制好到现场吊装的,清一色都是小面积的单间公寓。那如何协调解决大构件需求和运输困难这对矛盾,包括构件装箱的成本优化,都是需要考虑和提高的地方。

4.施工要求

对于国内很多施工单位来说,装配式还是在「说起来又快又便宜,用起来又慢又贵」的阶段。有很多的原因,比如现场的养护和堆放要专门管理,安装顺序要严格安排,这就带来更高的管理和人员成本。由于工厂生产方面的原因,预制构件的采购成本也是很高的。

1503386306(1).jpg

多数施工单位在「满足装配率要求」这个前提下,尽量做横向构件的装配——也就是梁、楼梯、叠合板等,像墙和柱这种竖向构件能不做就不做。因为现在还没有针对装配式的规范,来计算装配节点,设计师还是按照现浇的方式来计算。既然这么计算,就得按照现浇的方式来组装。所以,竖向构件如果采用装配式,那在横竖向构件连接这个位置还是需要灌浆,而且灌浆料的成本非常的高,节点的防水等施工要求也更高,在目前的施工水平下,建造速度还赶不上传统的方式。其实这也很容易讲的通,如果一项技术已经成熟的实现了低成本、高效率,那也就不需要政府大力扶持了,大家自然会抢着用。上面这几点,只是大概描述了几个不同阶段的单点困难,更大的困难,是不同专业之间的整合。

1503386388.jpg

说白一点,想把生产搬到工厂,是要在项目的一开始,就把设计、施工、工厂甚至包括物流,都统筹到一起,共同设计,并通过信息化技术,把设计思想和统筹管理贯穿整个项目。说到信息化,你知道,bim要出场了。如果你去查bim和装配式,那结果同样是一片大好。这两个目前建筑业如日中天的火热词汇,似乎只要一碰撞,就能产生出无限的火花。这二者的结合,目前能拿得出手的,主要有这么几点:


 利用bim在设计阶段精细化建模,拆分模型;

➤ 利用bim的模块化设计来设计出可重复利用的构件,建立自由组合的模块库;

 利用bim技术的自动统计功能和加工图功能,实现工厂精细化生产;

 利用bim技术实现现场吊装和施工模拟,优化装配式施工。


这几点你都可以查的到,咱们也就不展开说了,可是这些应用背后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,那就是:

这些拆分模型、精细化设计、生产加工图、吊装模拟等工作,由谁来完成?

bim可以提高这些工作的精确度和效率,但bim不能帮你思考。如果一个团队没有人知道该怎么拆分模型、连接节点该怎么处理、现场该怎么管理、施工该遵循什么工序,那无论他们是否使用bim,该解决的问题,还是没有解决。

在当前国内的实际情况下,bim和装配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,比如:


 同样有大幅度的政策扶持——这间接证明了他们还不是人们自愿接受的技术;

 同样有中国特色,为了获取政策优惠,有人做「先设计,后翻模」的「假bim」,也有人做「先整体,后拆分」的「假装配式」;

 同样是听起来很简单,很新潮,实际上还有大量尚待解决的技术难题;

 同样缺乏普遍有力的行业规范;

 同样尚未打通不同生产角色的协作环节;

 同样在国外有成熟经验,被很多人看好,但还需要时间逐步发展。


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:这两个技术在国内,都还不成熟,都还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被解决。

用bim助力装配式,就是用一项不成熟的技术去帮助另一项不成熟的技术。这两者目前与其说是两位大侠强强联手,不如说是难兄难弟抱团取暖。

可能你会说,不对啊,你看人家万科,bim加装配式,搞得风生水起啊。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,正如你不是正在开发无人驾驶的谷歌,也不是正在造宇宙飞船的space-x,一项技术越是经常作为一流公司的技术被报道,越证明它还没有普及。

那么未来它们真正的结合会是什么样子呢?咱们通过这几张图来预测一下:

本来it业、制造业和建筑业是三个独立的行业,后来人们在这几个领域的跨界处找到了各自提升自己的方法:

💡 it业和制造业的跨界处,就是数字化制造;

💡 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跨界处,就是装配式建筑;

💡 建筑业和it业的跨界处,就是bim技术。

微信图片_20170822152123.gif

中间还有一个区域,那里代表了未来。但是想要进入「跨界的跨界」这个中间区域,就需要在第一层跨界的地方,发展到足够深才行。刚建筑业和制造业结合处的装配式,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,比如设计规范、比如怎样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、比如安装和管理、比如建筑思想和工业思想的融合等等。同样,建筑和it行业跨界处的bim技术,也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,比如跨专业协同、比如信息编码的统一、比如数据输入和传递的规范等等。未来,随着bim技术的发展,不仅是跨专业设计人员之间的数据可以被管理,设计和施工之间、施工到运营维护之间,整个行业中所有的数据都能够无缝的传递和管理,只有这样,bim才能够进一步把数字化这只手伸向行业之外——也就是制造业领域。而那个时候,作为建筑业和制造业跨界处的装配式技术,必须发展出合理的设计施工方法和管理模式,让bim可以去「数字化」。同样,装配式建筑和数字化制造这两者也必须深入合作,互相渗透出一套同时满足两个行业的生产模式。这三个跨界领域进一步的结合处,就是建筑产业化。

微信图片_20170822152203.gif

等待在未来的,还有3d打印技术,一旦它成熟的应用到装配式建筑中,那「模数」就不再是阻碍工厂批量生产的难题了,任何形状的构件对于工厂来说,加工成本都是一样的。还有大幅度提高制造效率的机器人技术,给计算机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技术,未来这些技术再融合到这个产业圈里,跨界再跨界的结合,我们已经无法预测它会成为什么样子,只能胡乱给它起个名字叫“超建筑”。所以,今天bimbox给你讲了这么多,目的不是泼现在装配式和bim的冷水,恰恰相反,我们认为这两个技术都是朝阳产业。区分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很简单,首先看它是不是还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,然后看这些问题被解决后是不是可以让行业进步。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技术爆炸的时代,每天都有新的技术在世界的角落诞生。这让不愿学习的人充满愤怒和焦虑,也给了终生学习者无限的机会。但是你需要知道的是,跨界和技术飞跃,绝不是咱们画这几张图这么简单。每一个行业之间的结合,都有成百上千的具体问题需要被解决,任何一个人,也都只能成为这个变革浪潮之中一滴小小的水珠。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,比如有这么个理念:未来科学可以把人类寿命延长到200岁。你可以对这句话深信不疑,并立志当一个科学家,但无论你把这个事怎么吹上天,它都永远不能自动实现。你想要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,只能投身进去,去解决大背景下的一个小问题,比如,计算机模拟基因运算,比如器官克隆移植技术。只有这样,将来科学把人类寿命延长到200岁这个事,才有你的一份。当下,无论是想投身于装配式浪潮还是bim浪潮,我们给出的忠告都是:未来很美,机会很多,面对具体问题沉下心来精耕细作,不要被大概念冲昏头脑。如果你想详细了解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发展,光看几篇公众号文章是远远不够的,在这儿给你推荐一本书:《从砌砖到装配-亲历我国建筑工业发展六十年》,作者陈振基教授是中国住宅建筑和新型墙体材料、建筑工业化的先驱,这本书凝结了陈先生六十多年的探索和心血,绝对是满满的干货。

 
 
 
 
网站地图